NLP 模型写作的两种风格, 算是对个人代码风格和抽象方式的一种探索和总结。
今天我们来说说 NLP 模型写作的两种风格。首先我们来说说一个 NLP 模型就其输入输出而言, 究竟在干什么? 从输入输出的转换来说有几种可能。
- 序列标注(输入一个词序列,转写出等长标签序列)
- 结构预测(输入一个词序列,输出树结构, 也可能通过输出转移动作序列再来重构)
- 机器翻译(输入一个词序列, 输出一个词序列)
- 语言模型(可以视为机器翻译的 identical 版本)
从输入输出的角度来说,都是一个词汇下的序列, 或者是 tagset 下的序列, 或者是 word_set 下的序列。因此最为直接的形式就是使用这些词的原始表示, 比较间接一点的是把词汇映射到一个整数集合, 一般是 这样的整数序列构成的集合, 好方便做计算。因此一般会有以下的数据处理的流程:
input_words ->
input_ids ->
embs -> (transformation)* ->
probs ->
(sampler) ->
output_ids ->
output_words
(criteron) ->
loss
看起来我们可以比较方便地把其中 input_words -> input_ids
和 output_ids -> output_words
两步单独抽厘出来, 作为词典的功能来实现, 并且把中间的部分作为模型的核心计算单元而存在。这种风格可以被称为 Operator 风格。
Operator 风格
将这种风格称为 Operator 风格的原因在于这种风格将核心的计算单元抽厘出来, 使得这个模型的功能很纯粹, 它可以合适地被置入计算图中, 它的 Constructor 参数只包含了必要的整数, 来指定一些维度模型结构信息, 以及一些更加基础的 Operator。它的行为尽可能地模仿一个成熟的, 模块化了的模块的行为, 亦即, 它甚至能够作为更大的 Operator 的一部分整合进去, 因此其内部的过程被封装, 接受一定的输入就返回一定的输出, 应该尽可能地不产生副作用。
(P.S. 我们一般认为的对参数只读的函数也就是如此, 不过因为在计算图的话语下来叙述, 就使用 Operator 的说法, 如果一个对象接受图中节点的输出张量(当然, 在 dynet 话语下, 我们会说 Expression) 作为输入, 又可以返回张量 (Expression), 那么它就是一个比较合格的 Operator).
比如说一个例子:
class OneLayerMLP(object):
def __init__(self, model, num_input, num_hidden, num_out, act=dy.tanh):
pc = model.add_subcollection("one_layer_mlp")
self.W1 = pc.add_parameters((num_hidden, num_input))
self.W2 = pc.add_parameters((num_out, num_hidden))
self.b1 = pc.add_parameters((num_hidden))
self.b2 = pc.add_parameters((num_out))
self.pc = pc
self.act = act
self.spec = (num_input, num_hidden, num_out, act)
def __call__(self, input_exp):
W1 = dy.parameter(self.W1)
W2 = dy.parameter(self.W2)
b1 = dy.parameter(self.b1)
b2 = dy.parameter(self.b2)
g = self.act
return dy.softmax(W2*g(W1*input_exp + b1)+b2)
# support saving:
def param_collection(self): return self.pc
@staticmethod
def from_spec(spec, model):
num_input, num_hidden, num_out, act = spec
return OneLayerMLP(model, num_input, num_hidden, num_out, act)
这种 Operator 风格不仅仅模仿成熟模块的优美, 容易组合出更大模型的特点, 还会存在一个性能上的好处: 如果 input_words -> input_ids
这样的过程也被包含在模型的调用过程中, 那么势必会消耗一些时间, 比较追求性能的用户会觉得这些都算是特征提取的一部分, 而且在训练过程中, 一份数据会被迭代多次, 比如说 (5000), 如果特征一开始就被提取好了, 那么这将会节省出很多的时间。
比如说从 input_words 到 input_ids
需要字典查找, 而且可能 fallback 到 <unk>
上,虽然每一个词的查找都只需要 O(1)
的时间, 不过有可能也值得争取啦。而 output_ids -> output_words
则只有在 test 时候才会使用。训练时候标签也是输入。
但是性能提升的同时也是有代价的, 代价就是模型更加封装了,我们不能方便地以人类可知觉的方式检视模型内部的状态, 因为模型不能方便地访问词汇表, 因为模型的构造函数只得到了必要的维度信息, 所以它们不知道输入和输出的词汇表, 得到了输出之后需要另外找到原先的输出词典来查找, 而且如果模型是 batched 的, 那么还需要经过两种索引才能得到一个 scalar 用于反查, 也是比较麻烦的。而且这样做往往需要我们在核心计算单元之外另外再封装一层, 用来装模型的词汇表, 以及为核心计算单元预先做好整个数据集的预处理, 一路到 batch 的构建。然后把这些 batch 输入核心计算单元。并且把从核心计算单元的输出反转为输出词汇的序列,一般还需要 batch 和不 batch 两种版本, 一个用于跑分, 一个用于 Demo。
但是 核心计算单元, 它就真的可以完全脱离词汇表吗? 经过仔细思考, 我们会发现, 其实并不能, 而且强行这样做还会带来写模型的许多不便, 虽然也能写啦, 就是写起来比较别扭。比如说我们举几个例子:
-
word-embedding dropout 的事情上, 有一种策略是为了使得
<unk>
的向量也能得到充分的训练, 并且不那么生硬地在 vocab 上做 max_size 或者 min_freq 的切断, 而是使用随机化手段, 使得低频词更有可能被随机替换为<unk>
, 这并不是 neural network 意义上的 drop-out, 而是可以视为以往的频率估计中 smoothing 的某种传承。 那么就需要访问一个词的 freq 信息, 而且这需要在模型内部动态地处理, 所以还是有一个 vocab, 或者 freq_dist 对象在模型内部比较方便。 -
另外, 程序的执行需要有一些流控制是和词汇的意义有关的, 比如说文本生成模型在生成了
</s>
之后就停止, 如果不是把词典传给模型使得其能够决策何时停止, 那么就需要把这个特殊的终止符号对应的整数传给模型, 而决定这个终止符对应的整数还是要用到词汇, 强行要求模型简洁, 不包含词汇, 反而会增加耦合, 它要求模型中的<eos>
和词典中的<eos>
对应的整数相同, 这增加了麻烦的程度。 -
模型持有词汇表使得检视模型的状态和输出更加容易。比如说语言生成模型, 直接生成一个句子比输出一个
(seq_len, batch_size)
的矩阵更能让人对模型的表现有知觉的评价, 比如模型是否正常, 内部是否犯了什么错误。比如 parser 模型, 直接打印出句子的文本形式和head -> dependent: deprel
比输出一系列的数字转移动作, 或者转移动作更能让然直观地看出出现了什么错误。当然, 我已经决定了比较好的形式是form, upos, xpos, deprel, transitions
的形式来表现句子, 这样对于模型和人都比较地方便。
Battery-included 风格
通过以上的一些讨论, 我来表示以下个人的一些爱好。那就是把模型写得如同一个模型, 它本身就是为了完成一项具体的任务或者工作而设计的, 因此节制地而又称职地完成其任务就是最好的选择。而不必考虑这个模型本身能过多大程度地被复用, 因为很多模型都是端到端的, 真的能够复用是少之又少的。你只需要熟悉这个模型的思想, 换什么库, 用什么形式的数据都能具体地实现一番就可以了。
而对于一些很常见的操作, 它们不是一项具体的任务, 把一个操作所需要的实体封装一下, 成为一个 Operator 是很常见也是很简单的操作, 这和我们把模型写得完整, battery included 是不矛盾的。比如说在我们的模型中常常用到的功能模块, 我们也会单独封装成一个模块。比如 OneLayerMLP, 比如一些官方封装的 LSTMBuilder, BiRNNBuilder, 而且这些封装很直观而又不失灵活性, 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以及我自己也封装了一个 BiLinear 用于图解析算法。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这样我们就不需要一个两层封装的模型, 而是一个单层的模型。模型会自己处理 word2idx, idx2word 之类的事情。这么说来, 突然我发现自己从对 torchtext
的崇拜中毕业了呢。Field 基本上可以不用了, 对于具体的数据自己写 parser 就可以了, 而 Vocab
类则是我从 torchtext
中学到的很宝贵的东西, 如何去优雅高效地封装一个词典, 因为模型也要用到它, 所以好好实现一个词典类很重要。
另外, Vocab
类持有词向量也是一个比较好的设计, 这样在建立模型中的 lookup parameters
的时候就可以逐个把这些向量复制过去了。具体的操作是 word -> vector
, 然后通过 word -> id -> lookup[id] -> vector
的路径复制过去。
Warning: 封装也会失去灵活性哦。比如说当我想要两个单隐藏层的 MLP 共享 hidden layer, 那么干脆就不要了, 直接用两个 Linear 或者直接写 Wx+b
好了。